作為全國進行高考改革試點的兩個省市,上海、浙江19日同時公佈了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的改革方案。兩地《方案》都明確了從2017年開始,文理不分科,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數外3科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
  兩地有關負責人也都指出,改革將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但是,學生選擇權是否能真正增加,高考壓力和焦慮會否減輕,還要看改革的走向,需要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堅持擴大學生選擇權。而這又將取決於高校的錄取制度以及中學對高考改革的應對與思維轉變。
  按照《方案》,大學在招生時,每個專業最多可提三門學科要求,比如物理、化學、生物,而學生只要滿足物理一門即可,選物理、歷史、地理也可報,這當然擴大了學生的選擇面,但要註意的是,在一門學科的要求之下,其實也把學生分為偏文和偏理。因此,對於高校的錄取規則,比較理想的是,學校不提任何學科要求,但這需要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配套。
  而中學能否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主要受制於兩方面:一是中學的師資力量、辦學資源。根據《方案》,理論上中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多達20個學科組合,並可文理混搭。但中學有足夠的教師嗎?如果沒有足夠的師資,大多學校能開出10個組合已經不錯了;二是學校的辦學追求,假如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就限定學生選某一科目組合,比如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這和過去文理分科就沒有什麼不同。
  值得註意的是,浙江和上海《方案》,給自選三門計等級,每一等級之間差3分,這很可能會引發焦慮。按照浙江這一方案,一名學生90分計為A+,89分計為A,本來只差一分,卻在高考中差了3分。或許有人會說,這可以矯正每分必究,可問題是,最終錄取時還是看總分。
  而恰恰是計算總分,進行一次集中錄取,會最終限制學生的選擇權,讓通過科目組合設計擴大學生選擇權的設想踏空。
  改革不能停留在良好的願望,看上去很美,必須要有實際成效。在高考改革推進中,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科組合。對中學而言,政府必須加大對學校的投入,保障學校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對大學而言,則要推進人才培養改革,淡化文理分科,推進文理融合、學科交叉。
  高校和中學應針對高考改革方案,積極思考本校的改革,融入高考改革。而更重要的是,還要按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的改革思路,推進考試與招生相對分離,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這才能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讓學生有更大的生長空間。▲(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編輯:SN1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47ksfqv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